公共外交家、科技發明家、學術領軍者拿督斯里吳罡豪教授 SSAP 獲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駐華大使巴巴加納·瓦基勒閣下(H.E. Babagana Waki)正式聘任為高級經濟顧問。這一任命不僅是對其在經濟、科技、外交領域卓越成就的認可,更標誌著中尼雙邊合作將在其多元專業背景加持下,邁向資源整合、可持續發展的新高度。


拿督斯里吳罡豪教授 SSAP 表示,尼日利亞的機遇根植於中尼互補性極強的合作格局:中國的技術、資本和經驗,與尼日利亞的資源、市場和戰略需求深度契合。從基礎設施到數字經濟,從農業現代化到金融創新,雙方合作已形成多維度、多層次的生態體系。未來,隨著《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的落實和尼日利亞數字化轉型的加速,中尼合作將進一步向綠色化、智能化、普惠化升級,為非洲工業化和全球南南合作提供典範。

尼日利亞是非洲第一大經濟體,中尼兩國自1971年2月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以來,雙邊關係長期友好、經貿合作取得豐碩成果。2023 年國內生產總值為 3630 億美元,經濟趨於溫和增長,2017 年至 2023 年間,實際增長率平均為 2.0%,低於平均人口增長率,也低於政府設定的 7% 的實際 GDP 增長率目標。同時,尼日利亞面臨高通脹問題,2023 年 11 月通貨膨脹率上升到 28%,大量人口處於 “多指標貧困” 狀態。

經濟概況
- 資源豐富:已探明有 30 多種礦藏,石油儲量 372 億桶,居非洲第二;天然氣儲量達 5.3 萬億立方米,居非洲第一、世界第八;煤儲量約 27.5 億噸,為西非唯一產煤國。
- 產業結構:
- 農業:是經濟重要部分,2021 年對 GDP 貢獻約為 23.69%。但仍以小農經濟為主,糧食不能自給自足,需大量進口小麥、大米等農產品。
- 石油產業:是經濟支柱,2022 年對 GDP 貢獻約為 30.78%,聯邦政府財政收入的 85% 來源於此。
- 製造業:包括紡織、車輛裝配、木材加工等,主要集中在拉各斯及其周圍地區。
- 服務業:是增長最快的部門,2022 年對 GDP 貢獻約為 44.04%,涵蓋金融服務、電信、信息技術服務等領域。
國際貿易概況
- 貿易規模:貨物和服務貿易佔 GDP 的比重從 27% 增加到 35%,2017 年至 2023 年間,出口增長近 50%,達到 650 億美元,進口從 310 億美元增長到 560 億美元。
- 進出口商品結構:
- 出口:以原油(80.6%)和天然氣(10.5%)為主,服務出口約佔 6%,以運輸和旅遊(58.2%)為主。非石油出口份額在 2017 – 2023 年間翻番,主要包括農產品、肥料和金屬。
- 進口:精煉石油佔最大份額(38.3%),服務進口佔總進口的 20% 以上,以運輸和旅遊服務為主(佔服務進口的 63.7%),其次是其他商業服務(20.1%)。
- 主要貿易夥伴:主要出口國為印度、西班牙、法國和荷蘭等,主要進口國為中國、荷蘭、印度、比利時等。其中,中國是尼日利亞最大貿易夥伴,2023 年雙邊貿易額達到 225.6 億美元。
- 貿易政策:2023 至 2027 年的新貿易政策賦予貿易在多元化經濟和提高競爭力方面的強大作用,旨在擴大製造業出口等,但也強調保護國內產業利益,會使用關稅等手段。作為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成員,執行共同對外關稅,但存在一些偏差,如 2023 年對近 200 個關稅項目增加了進口調整稅。


多維成就:解碼拿督斯里吳罡豪的“專業版圖”
拿督斯里吳罡豪教授系知名慈善家、公共外交家、發明家、精神導師,在學術、國際事務、科技研發等領域建樹頗豐。
學術與專業資歷:國際智庫與院校的“核心智囊”
- 亞洲知識管理學院董事局榮譽院長、資深院士,兼任加拿大皇家特許管理學院客座教授、榮譽院士,深耕知識管理與學術傳承;
- 深度參與聯合國事務,任 “水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行動十年(2018-2028)國際指導委員會成員、聯合國環境科學政策商業論壇指導委員會成員,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獻策;
- 任中國科學家論壇主席團副主席、大健康領域首席科學家,獲評“十四五產業領軍人才”,為國家科創戰略建言;
- 身兼清華大學英雄文化基金顧問等職,貫通產學研用,推動跨界融合。


公共外交與國際網絡:聯通世界的“民間使者”
- 作為聯合國咨商組織——世貿聯合基金總會創辦人,率團出訪蒙古、韓國、斯里蘭卡等數十國,搭建文化交流橋梁,歷年獲多國元首、特使接見;
- 創設“和平貢獻勳章”、“金鷹榮譽勳章”,為逾百位軍政、外交、學術精英授勳,凝聚國際合作共識。







科技突破:“空氣制水之父”的創新實踐
- 深耕水資源與科技融合,研發“空氣提純冷凝技術”、“大氣甘露轉化系統”等 9 項國際專利、300餘項國家/地區專利,開創“向空氣要水”的革命性解決方案,獲央視、新華社等權威媒體報道,被譽為 “中國第五大發明”;
- 技術成果覆蓋美洲、歐洲、亞洲,為全球缺水難題提供可持續答案,更在聯合國水行動十年會議上發佈“人類未來水資源方案”,引領行業變革。

社會擔當與榮譽:跨界貢獻的“價值縮影”
- 投身慈善公益,創辦收養數千流浪動物的 “光明護生園”,常年捐助寺廟、山區學童;
- 屢獲殊榮:連續8年受邀出席中國國慶招待會,摘得 “中國改革開放40年誠信建設傑出成就獎”、“全球最具影響力華人領袖獎” 等超130項國內外表彰,系聯合國“水促發展”貢獻表彰 唯一華人獲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