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天的联合国2023年水事会议于3月2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 该大会证明了水能真正把世界团结在一起,全球社区坚定地聚集在一起,不仅是为了水的未来,更是为了世界的未来。
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水行动议程》自会议开幕以来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有所扩大。 各方在正式会议和会外活动中都做出了承诺,其中有几项水行动承诺将动用数百万美元,甚至有的高达数十亿美元。
该大会的闭幕会议对五次互动对话进行了总结,这些对话不仅触及“水是什么”的核心,而且论及“还可以是什么”:平等的驱动力、气候危机的解决方案、和平的促进者等等。
人人享有水安全的未来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发表了闭幕词,感谢大家对#水行动 的承诺。 他指出:“本次会议中作出的承诺将推动人类走向水安全未来,这是地球上每个人都需要的。” 他强调,水有益于健康、和平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水需要成为全球政治议程的核心。
作为人类最宝贵的全球共同财富, 水将我们所有人团结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水需要成为全球政治议程的中心。人类对未来的所有希望都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为今天和明天的人们制定一个可持续管理及保护水资源的新路线。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
这一切需要转化为前瞻性的行动,如开发新的、可替代的粮食系统,以减少农业中不可持续的用水,同时启动一个新的全球信息系统,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计划和优先事项。
水资源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本次水大会期间还举办了多利益攸关方的互动对话、高级别特别活动和会外活动。
秘书长古特雷斯出席了其中一场专门讨论保护世界冰川问题的会外活动,他向与会者表示,水资源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冰川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冰川融雪是地球上四分之一人口的供水来源。然而,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过去3000年来的任何一个世纪。
在另一场主题为“认识干旱、脆弱和融资之间的联系:应对干旱风险,克服脆弱境况”的特别活动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指出极端气候愈演愈烈,气候变化打破了水循环过程,农业和环境水资源问题突出,其中脆弱社区往往首当其冲。
因此,需要建立创新抗旱融资机制,协助各国应对日益频繁和加剧的旱情,助力加强韧性建设。粮农组织将继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协助各国引入气候融资,同时促进农业粮食体系创新,增强气候抵御能力。
翻开“历史性的一页”
联合国大会第77届会议主席克勒希·乔鲍(Csaba Kőrösi)强调了一些可以带来“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变革性行动”的破局者,例如综合水和气候政策、全球水信息系统、为所有人服务的早期预警、包容性跨界水协议等。 他赞扬那些强调水循环是一种共同利益的努力,这种理念将影响水的治理方式。 他还强调了有意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重要性:“民间社会和私营部门是这一转变的核心。”
今天,我们把未来一个享有水安全且更和平的世界把握在了自己手中。我们可以一起为一个水安全的世界发起变革,而这些改变游戏规则的人将带领我们实现目标。
联合国大会第77届会议主席克勒希·乔鲍
空气制水创新思路新途径
联合国环境科政商论坛指导委员、水行动十年高级别会议国际指导委员拿督斯里吴罡豪教授表示,大气水资源作为可持续的可靠淡水来源,可用于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危机。每年从地表和地下抽出5,000立方公里的水,这些水是可再生但不可持续的,与此同时,自然水循环每年有505,000立方公里的水量通过太阳辐射蒸发到大气中,而未有被充分利用。凭籍空气制水技术的创新,以经济有效的方式从空气中收集取之不尽的水,已成可能。 空气制水机可以将空气转化为生活饮用水或工业和农业用水,解决船舰、海岛、海上作业平台、沙漠城市等传统水源不可及的问题,并为城镇发展赋予抗灾能力。
创造“我们共同的未来”
秘书长古特雷斯承诺,随着各会员国在水行动十年的后半期采取行动,联合国将支持“前进的每一步”。他坦言,没有水,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他感谢所有利益攸关方的积极参会,并在会议即将结束之时,再次邀请各方对共同的未来再次做出承诺,共同启航新征程,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水安全的未来。
没有水合作就没有水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水机制日前共同发布最新一期《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报告警告称,全世界仍有20至30亿人身处缺水困境,若不加强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缺水问题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愈演愈烈。
报告指出,在过去的40年里,全球用水量以每年约1%的速度增长。在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变化的共同推动下,预计到2050年,全球用水量增长仍将持续。其中,中低收入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用水需求尤其突出。
报告预计全球面临缺水问题的城市人口将翻倍,从2016年的9.3亿增长到2050年的17-24亿。
联合国水机制主席、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洪博表示:“我们任务繁多但时间有限。这份报告展示了我们的雄心,我们现在必须团结起来,加快行动步伐。是时候作出改变了。”